“这里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鲁迅先生《故 乡》经典语录,却道出了如今隐隐若失的小城镇变迁史。驾车行驶50公里,来到了这座拥有4万人口的豹澥镇。这里,黄沙漫天飞,红砖土瓦的农庄与钢筋混凝土 的楼群一沟之隔。广袤耕地因城镇化建设被占领,同时也吞噬了农民们唯一的财富。沉默、叹息、愤怒,失田之痛如刀刻的痕迹难以抹去。如今,他们在熟悉与陌生 的故土困苦守望。(乐居记者/黑巧克力 任思思)
失去田地截断经济来源 还建房遥遥无期
看着眼前崭新的一切事物,却与己无关。心中的悲凉涌上心头。“我实在不知如何是好,我已丢失了田地。”豹澥镇辛周湾前任大队长吴老爷(本文人名均为化名)盘膝坐在工地一处,言语中更多的是一种悔恨。
据吴大爷介绍,豹澥镇总共有241个村民小组,4万多人,占地3700亩,其中辛周湾有408多亩耕地,现在辛周湾在建的五期还建房约占地70亩。人口约100多人,分到田地仅有86人。
按照最初的耕地分配,政府给予辛周湾1980年之前出生的村民(不包含80年后嫁入村庄的妇女)的土地一次性补偿费为每人每亩17000元,每 人可获得1.2亩的补助。除耕地之外,房屋拆迁补偿费为首层1500元每平米,其余楼层639元每平米。另外还按月支付一定的房租补贴。
跟随着他的记忆, 2009年拆迁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原为江夏区的豹澥镇2007年被划分到东湖高新片区,一切都推倒重来,拆得快,变得也快。红砖灰瓦变钢筋水泥,阡陌小路变两股车道。
“那一年,我们憧憬着2年后的还建新房以及保证我们经济来源的还建房附属工程,最终响应了镇政府的号召,让这片故土,迈出城镇化建设第一步。”吴大爷一边回忆,一边拿出幸湾村与当地政府协商后的一纸凭证。
然而,三年过去,幸湾村的还建房并未如期建成,虽然每月240元的房屋补贴会按时发放,但是当初承诺村民负责还建房附属工程的生计活却开始面临 困境。如今,村里的居民,一部分外出务工,另一部分被安置到其他村落。他们怀揣每月240元的房屋补贴,过着无家可归、失去田地的日子。他们,已经没有了 赖以生存的土地。
还建设区仍在建设中
此刻,眼前的工地现场,挖土机掀起的黄沙尘土,弥漫四周。吴老爷想起曾经的农耕岁月,老眼不禁泛起了泪光。现状与当初进行对比,改变我们的不仅仅是作息时间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经济收入的差异。
吴大爷对比道:“以前幸周湾村村民每户有五亩田地,不仅能够自给自足,每月还能余下千元。自从田地被征用,村民无田耕作,除了围坐一圈,打打麻将,大多数村民现在整天无所事事。而青壮年大多进城务工,少有归家。
因生活在农村,成长在农村,村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即便是进城务工,多数农民工也摆脱不了卖苦力的命运,而挣得的工资却很少。所以,做一段时间就回乡的村民大有人在。渐渐地,穿衣吃饭也会出现问题。
而更为严重的问题接踵而来,还建房共分16期建设,现在已是第5期。村民们还在承包附属工程的时候,一期建设完毕,每人大概可以得到2万多元的收入。现在这笔生活收入也将成为泡影。谈到时下村民的困苦遭遇,吴大爷惋惜不已。
吴大爷认为,物价不断攀升,微薄的补贴根本无法满足他们日常生活的支出。如若附属工程也被收回,未来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
委托书
据吴大爷介绍,豹澥镇拆迁改建项目的总体规划建设由光谷投资有限公司负责,而豹澥镇政府又委派武豹集团对整个项目进行协调工作。而整个工程由双方各派负责人对还建房项目进行监管。
为了争取到镇政府当初承诺的委托工程,村民们也曾经去政府办公处请求协调。但是得到的回复却是武豹集团来承接这些工程。
随后,乐居记者分别致电豹澥镇项目部的李书记及光谷投资有限公司李亚民。前者一直未接电话,后者以不方便接受回答为由,拒绝采访。
城镇化理想与现实不符 拆迁赔偿引起不满
耕地渐变荒芜
诚然,无论是新农村建设,还是城镇化地推进,规划的蓝图很美:炊烟袅袅,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这种在美好环境下欢快劳作、衣食无忧的日子,却与眼下的现实极不相称。
农田无形的消失,轰轰烈烈的撤村并居运动,大大小小的拆迁事件每天都在发生。更主要的是,村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渐渐蜕变。而离土不离乡,更多的是人们心中美好的假设。
在接下来的寻访途中,我们驶向了豹澥镇仅存的农家大队所在地。坑洼不平的农家小道,保存着原始的田野风光。道路两旁低矮的瓦房墙上,一个个鲜红的“拆”字清晰可见。它们孤独地把守着最后一方寸土。而四周零乱堆砌的红砖土沙,仿佛在述说着它的兴衰。
不少居民对此愤愤不平:拆迁只是时间问题,征收或征用土地,这个“征”字明眼人都知道是强制行为,完全不会考虑被征土地所有者的意愿。
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这里的村民除了对失去田地感到悲伤外,更多的是对拆迁赔偿的不满。
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当前无法避免的趋势。农民田地的流失已成实现。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农民进城,政府要给几件“衣服”:在农民交出土地、林地和宅基地的同时,相应的社保、医保、低保等措施必须跟上。在现有体制下,拿农民的地就是剥夺农民的利益。甚或,这是当下各种剥夺中最烈的一种。
年轻人憧憬城镇化到来 年长者遗憾土地流失
一位村民介绍说,乡村沦落到今日,是一系列变化的结果。对于村里的年轻人而言,大量进城务工,让农村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空城。现在,这里更多的是老人的乡村,是留守女人、孩童的乡村。
下地干活的辛劳并非小辈们所能承受,青年壮士希望摆脱乡村,融入城市,改变命运。如若征用土地,不仅能够获得一笔不小的赔偿金,还能在不断地兴 建改造中,获得与城内生活相当的精神与物质的生活。“村里的年轻人当初接到拆迁重建的消息,无不希翼着城镇化的来临。”一位村民如是说。
有这般想法的不仅仅是年轻的村民,年事已高的老婆婆及身患残疾的中年妇女也道出了她们的心声:“田里的活她们本就无法再做,城镇化进程中如果可以获得高额的补偿费,对她们来说反而是生活的一种保障。”
而年老者,土地之于他们,不仅是生存的载体,更是生存的寄托。他们除了对故土的留恋与不舍外,更多的是担心失去田地,对于日后经济来源的担忧。“毕竟有田耕作,能够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新农村创建便利生活 微薄收入成村民新困境
如今,乡村机构更多在执行城市化、开发区、房地产征地、计生相关的事务。房地产是城市发展的经济支柱,既有GDP贡献,又有税收,兼顾修马路与绿化,还有城市形象与政绩。于是就有了拆迁、回迁、就地还建、钉子户。
新建成的住宅楼
这些村民望向稻田对面,指着那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新建住房无不感概:那里曾是一片绿油油的田地,随着城镇化地推进,轰隆的重型机械声响彻四周,扩 宽的水泥路面取代了稻田;成群的高楼取代了农舍。沿街的道路宽阔笔直、楼房修建得宏伟壮观,临街的商铺五光十色,业态布局可与市中心商业媲美。镇上的小学 窗明几净,不再是人们印象中千疮百孔的模样。
求新成了农村变革的主旋律。而记忆里的老屋、河岸、田埂全都改容易貌。这里,不再是一望无际的田野,这里更像一座新城。
一村民坦言,日益丰富的基建配套,不仅给这片故土换上了新装,更给居住在此的村民,带来了意想不到便利。然而,通过拆迁获得一笔补偿金,想购置还建房依旧是一种奢望。据他透露,就地还建的住房价格达到1500元/平米,远高于宅基地的赔偿金。
前些年,农民工打工是为了攒钱回乡盖房。如今,外出务工,是为了回乡购房。一位青年村民表示,像父辈一样下地耕作,是未能读书而被迫进行地选 择。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农活不愿干也干不了。原先17个村大队,如今只剩下2个,做农活的基本上是40后50后。假以时日,这仅剩的2个生产大队,也将在 城镇化进程中,予以消失,让新生代农村人留在乡下成为了这里无法破解的困局。
在豹澥镇生活了一辈子的王翰,现在经常走着走着就找不到路。泥土演变成水泥,记忆开始模糊。城镇化的推进将乡村连根拔起,他已记不得儿时奔跑过 的小山坡;而习惯耕作的年老者,更是在尚未推平的山脚下、土坡旁,见缝插针地种着他们的粮食和花草,一小块一小块的菜地随处可见。
而改变他们生活最为明显的变化,是村民手中的流动资金不再稳定。田地的流失,致使剩余劳动力增多,生活保障成为了他们新的困惑。
“面对日渐高涨的生活成本,被征用土地的农民,意味着失去了稳定的经济来源。进城务工一个月的工资就这么1000-2000元,日后他们的衣食都会成问题。”面对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不少村民对此非常担忧。
事实也正如此。城镇化在改变乡村面貌的同时,也彻底颠覆了村民的生活。无所事事,围坐一圈的整日搓麻。安排就业的遥遥无期,远不如务农饲养来的稳定。王翰无奈地表示,以前没钱,吃住不愁,现在没了田地,就像断了后路,吃这顿还要想下顿。
据2012年武汉市统计局12月统计数据显示,食品类价格领涨,涨幅达7.0%,烟酒类上涨1.3%,衣着类上涨5.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 服务类上涨2.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2.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1%,居住类上涨1.8%,交通通信类下降1.9%。
村民在土地流失之后,纷纷外出务工,但他们无奈地表示,工资增长的速度甚至跟不上猪肉的涨幅。”
“工资只涨了一点点,物价却像疯了一样。日子恐怕是越来越难过。”豹獬镇的小张言语中,透露出更多的是对失去良田的无奈。
城镇化核心因以人为本 农村变迁你准备好了吗
不久前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城镇化再度成为热议的话题。中国新一任总理李克强指出,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必须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保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广大农民的普遍愿望,它不仅可以带动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其直接作用还是富裕农民、造福人民。然而,在此次探访过程中,真实现状却远没有想象中美好。
现在人们以为农民好像都不怎么依赖土地了,仿佛进城打工才是王道。诚然,农民变市民,带给国家和城市建设的贡献不可小觑,但是土地对于农民的意义一样不能忽视。
新浪乐居记者认为,城镇化聚焦的重点不应只是高耸入云的现代化建筑,不应只是不断扩宽的街道,而是如何让小镇的村民在经历改造之后成为真正的市 民,幸福感提升,生活质量高。让村民们生活在是家园又已然不是家园的故土上对新生活的憧憬灰飞烟灭,实在是对城镇化进程的误伤。如果我们失去了对土地的责 任感,也失去了对乡土的亲近感。
农村的田地正一步步被城镇化进程所吞噬,钢筋水泥的建筑物正在茁壮成长。虽然新型的配套设施能够弥补乡村贫乏的生活物质,但我们仍不免担心,当 一亩亩耕地消失殆尽之时,当农民的住房、就业尚无健全的保障制度时,不断加速的城镇化建设到底是在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还是要将那些生活在农舍的村民更加 边缘化,成为一个个被离弃的人!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站在五光十色、灯红酒绿的高耸楼群中,那些田园风光的自然景物仅留存于我们的脑海中。
窗外的建筑与树木飞快地倒退,汽车驶上高速,向村民挥一挥手,豹澥镇定格在车外的后视镜中。但是“豹澥镇们”的现状与未来牵挂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
(责任编辑:admin)